工资条的秘密,你get到了吗?

南京注册公司_吉客财务2019-06-29南京税务

摘要:工资条的秘密,你get到了吗?

每个月都收到工资条的宝宝们,你还真别不信,我就见过不少“根本不知道工资条长啥样”的小伙伴,他们的薪资从来都不知道是怎么计算的:社保缴过吗?漏缴过吗?个人部分每月要扣多少?个税扣多少?还有其他福利吗?这些问题,没有工资条来解释,员工只能一脸懵逼。有的员工只要看到“到账的工资”跟“劳动合同上约定好的工资”数字差不多,就不会仔细追究。但事实上,单位不发工资条的这种行为,证明了企业的工资福利不透明,不专业,是一种很失信的行为。

根据原劳动部发布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用人单位在支付工资时应向劳动者提供一份其个人的工资清单。

工资条为啥这么重要?它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一般来说,一个简单的工资条通常包括9个项目:工号、职工姓名、基本工资、职务工资、福利费、住房基金、应发工资、个人所得税和实发工资。用工单位不可以用实物代替货币工资;而且单位也不得随意调整约定好的分项工资。

平时亲戚朋友问到工资的时候,我们一般回答的都是税前工资,这是能够比较贴切的代表你工资的数字,即我们说的税前实得收入,也叫税前工资,即基本工资加上其余所有的补贴收入总和。大家最熟悉的税后工资,每个月打到我们银行卡的那笔钱,都是扣除五险一金、个税等之后的数字。

有的时候,也会有朋友执着于问你,到手能有多少钱?

其实,到手的工资并不能代表你的收入水平,也不能用来跟社平工资进行对比。因为从税前工资到税后到手的收入之间差的那笔钱,其实有部分还是你的隐藏福利呢:

拿北京来说,同样的税前工资一万——

员工甲所在的企业完全避税,只给员工按照最低社保基数上交基本的三险(失业,养老,医疗),不交公积金。员工个人也不需要缴纳社保,更不需要缴个税,那么员工A税后也可以拿到近一万,看起来好多的样子。

那么再看看员工乙。员工乙所在的企业按照实际工资上缴五险一金,那么员工税后到手差不多是10000元减去五险个人部分,再减去个税约320,同时每月还会再扣掉公积金个人部分10000*12%=1200元,和打入医保存折的 10000*0.28%=280元。虽然税前一万到手只剩下7000多,但加上公积金帐户的钱以及医保存折的钱,每月员工乙实际所得的是 7000+1200*2+280=9680元。

其中员工乙的收入中,2400元的公积金部分和医保存折的280元部分,是不会直接进入当月的工资账户的,所以大家所谓的“到手多少钱”并不能算员工乙的真是收入水平。在甲乙两种公司制度的条件下,即使两人每月到工资卡上的钱差好几千,其实乙的福利完全不会比甲差。

到手工资高,不代表你的待遇很好,到手工资低也不代表你收入很低。具体要看这家企业的薪酬政策以及社保公积金扣缴比例,排除这些因素,可以贴切代表你收入的就是税前工资。

因此,不论你是否了解这些五险一金,谈待遇的时候还是尽量谈税前工资哦~

除了跳槽以外,工资是怎么涨的?

虽然说每个工资的涨薪制度都不尽相同,但是社会整体平均工资还是一直在增长的,根据这个数据,我们看看这五年每年社会平均公司的增长幅度都有什么变化——

2011年全国有24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 22%;

2012年有25个省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下滑至20.2%;

2019年,全国有27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仅为 17%;

2014年全年有19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降至14.1%;

2019年共有27个省(区、市) 和深圳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约14%。

而根据最近消息: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共有6个地区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整时间间隔为18.7个月,平均调增幅度为11.1%。其中,月 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上海的219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上海的19元。此外,9个地区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基准线在8.5%左右。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趋势来看,增幅收窄的趋势十分明显,与五年前相比,增幅近乎“腰斩”。

所以,想要跟着薪资涨幅来走,已经不能大跨步的改变现状了,小伙伴们要努力的方向,是好好工作,先升职,再加薪。

对于员工来说,工资条不仅仅是自己收入的证明,也能看出公司福利的变化,社保基数的调节等细节。工作时攒攒工资条,看看从第一份工作到现在,自己有了哪些变化,自己的收入状态和消费观念,都能从这些小小的工资条上感受出来。

而对于HR来说,员工的工资条也能看出公司的发展状况、经济状态,根据工资条对员工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提升公司业绩,督促员工努力工作,并加强员工对于公司制度的信任感。

关于工资条的秘密,都在这里了。你get没?


郑重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