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执照一周办结
在海淀公司分局登记注册大厅,中关村创业孵化器“掘金微创业”的市场负责人马东旭,正在为公司的入驻企业办理注册登记。“以前要先在这儿办公司营业执照,再到质监部门办组织机构代码证、到税务部门办税务登记证。由于准备材料难免有遗漏,全跑下来得一个多月。现在好了,最多一周就都能办完。”
对于众多创业者来说,“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登记制度改革把他们从繁琐的注册登记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放在企业发展上。
2019年9月29日起,北京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照一码”,企业办事时限缩短至3到5个工作日。此外,北京还率先将统计登记纳入合办范围,实现公司、税务、质监、统计“四证合一”。
据市公司局登记注册处处长况旭介绍,截至2019年7月底,市公司局共发放“一照一码”营业执照58.54万户,占存量企业总户数的45.01%,接近半数。
此外,“先照后证”改革也在稳步推进。如今,食品药品、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新闻出版、文化教育等多个行业的153项前置许可审批已改为后置许可审批,进一步降低了公司设立成本,有利于尽快开展商事活动。为了避免“一放就乱”,公司牵头建立起多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改革以来,全市共办理“先照后证”业务16.94万件,超过13.85万户市场主体享受到“先照后证”改革便利。
六成登记业务网上办
与“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重点改革任务相配合,市公司局不断推出公司注册便利化措施,进一步优化服务。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市60%以上的业务量通过网上登记完成。”况旭介绍,名称登记由原来的5个工作日缩短到1至2个工作日,名称业务整体核准率和一次性核准率由此前的20%至30%左右,分别提高到91.95%和77.43%,企业“减负”效果显著。
据悉,2019年10月,市公司局还将以海淀区的科技类内资公司为试点,启动全程电子化应用。未来,从最初的企业名称查重,到设立申请审核,都将全面实现无纸化。“审核完成后,企业可以通过邮寄方式获取营业执照,或直接使用电子执照。”
线上搭建起公司登记快捷通道,线下的业务受理场所也不断拓展。目前全市累计建立30余个登记分中心,受理登记业务比例达到15%。
设在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的东城公司分局登记注册分中心就在上周正式启用。依托园区内的“政务服务站”,东城公司分局将政务服务窗口前移,园区企业足不出园,便可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海淀公司分局则选择中关村、中关村西区等4个公司所设立登记分中心,全面提供各类企业登记服务。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红利的释放,市场活力得到极大激发,登记需求持续增长。截至2019年7月底,全市市场主体存量194.36万户,同比增长8.98%。其中企业存量达130.06万户,同比增长16.54%。
新设个体户数量降五成
对于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企业要创新服务方式、简化审批手续,反之,则要严格按照禁限目录执行,把好产业入门关。
据介绍,从2014年禁限目录实施至2019年7月底,全市公司系统不予办理涉及禁限目录登记业务达1.52万件,其中名称业务8300余件,设立和变更业务6900件,涉及企业注册资本总额105.71亿元。2019年以来,全市公司系统不予办理涉及禁限目录登记业务2350件。
“从统计数据看,涉及产业禁限范围的公司登记申请呈快速递减趋势,可见产业负面清单管理政策发挥了较好的引导作用。”况旭表示。
目前,北京的企业存量升至全国第六位,增量也要提质,市场主体结构和产业结构正持续优化。据介绍,本市个体公司户存量已持续下降,2019年新设个体户数量下降超过五成。2019年新设企业与个体户比例为8.27:1,而2019年同期为3.75:1;存续企业与个体户比例为2.05:1,2019年同期为1.69:1。此外,第三产业新设企业数量占比一直保持在95%以上水平,并呈小幅提升态势,体现了北京服务型城市的特点。
与此同时,投资流向更加符合区域功能定位要求,新设企业空间布局趋于优化。第三产业偏好于海淀、通州、石景山、丰台、朝阳,第二产业偏好于顺义、亦庄、大兴,第一产业则偏好于房山、大兴、密云、延庆等郊区。
为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限制,最大限度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放开企业公司登记限制,即来即办,大大的简化了公司注册的流程,节约了公司注册的时间和费用,同时与时俱进,推进公司注册全程电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