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万大战”从去年年底一直持续到今天,最新消息称,王石媳妇所在的公司与万科可能存在潜在利益输送。与此同时,大股东宝能系与华润之间可能也存在关联交易,已经被投诉到证监会。这场控制权的争夺,外人看来是一场控制权的争夺战,狗血剧情不断地上演,当时王石和管理层股改时有机会获得更大比例的股权,但却选择放弃,管理层希望通过跟第一大股东华润集团保持友好关系,通过感情纽带来控制万科这家公司。
但随着华润集团董事局主席换成傅育宁后,管理层和华润16年的友谊说翻就翻。归根到底,原因就在于王石和管理层团队所在的盈安合伙持股比例相较低,又没有其他控制措施,所以出现今天资本驱逐创始人的局面。我们更希望看到资本与人力保持良性互动的关系,大家能各就各位,而不是争夺控制权或是谁驱逐谁。
在创业过程中,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究竟是要控制,还是不控制?传统上很多企业在谈股权合作时,谈持股,就要控股,占51%的股权。这样的股权比例,通常称为相对控制型的股权控制术。当持有51%的表决权,就能对一家公司的一般性事项做出决策。
当然,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股权控制术,那就是绝对型的股权控制术。当创业合伙人手里持有67%的表决权,就能对公司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比如公司合并、分离、解散、公司章程的修订等等这些决定公司生死存亡的重大事项,只要持有67%以上的表决权,你就能做出决策,这是一种绝对控制型的股权控制术。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票否决型的股权控制术,需要持有34%以上的表决权,这就意味着其他人只有66%的表决权,公司做出重大决策时,你所持的34%的表决权只要不通过,只要不投赞成票,对于重大事项其他人就通不过,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控制一家公司。
传统的股权控制术,是通过控股的方式控制一家公司,但是今天标杆性的企业,他们却没有这样做。百度李彦宏持有百度不过20.78%的股权,张朝阳仅持有搜狐20.2%的股权,马化腾仅持有腾讯10.25%的股权,而马云仅持有阿里巴巴7.3%的股权,他们的持股比例远远低于34%的股权控制最低标准。难道他们不知道控制一家公司的重要性?那他们为什么选择“失控”?
除了股权控制方式来控制一家公司之外,还有其他方式,例如百度和京东选择的控制术一样,就是AB股计划。京东刘强东持股比例低于20%,但持有的都是A股,A股一股有70个表决权,而投资人和其他员工、激励对象他们持的股权都是B股,B股1股只有1个表决权,所以公司做出重大决策时,刘强东仍然能控制这家公司,百度也是采用这种方式。
马云和他的合伙人团队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增加一个机构,叫合伙人委员会,合伙人委员会掌握公司董事会半数以上董事的提名权,通过这样的机构设置,马云和十八罗汉牢牢掌握董事会的控制权,通过掌握董事会也能实现对阿里巴巴的控制。传统上讲三条红线,67%、50%、34%,是通过控制股东会来控制公司,但马云是采用控制董事会来控制公司。
除此外,还有其他不控股而控制一家公司的方法,比如像投票权委托,像一致行动人计划,像持股平台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标杆性的企业,他们不是控股,而是选择这种低比例的持股状态?这就是他们的智慧所在,通过股权来吸引投资者进入,把分红权让给投资者,让给激励对象,从而达到容人容智的效果,创始人团队只掌握表决权的控制,就能和资本以及员工共享项目成果。